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形容我在牧職的生涯,我會用個「快」字。

周厚平│實用神學碩士/基督教研究碩士畢業同學

2013年我還在尋求上帝的心意,就已經開始以兼讀形式修讀「基督教研究碩士」課程,原因是不想浪費等候的時間,一旦日後確定有呼召就可以轉移學分快些畢業。到了2016年真的轉為全時間奉獻,同時修讀「實用神學碩士」課程,只需要18個月全時間修讀就可以完成課程,所以同學們都跟我說「為何你這麼快就畢業?」。到了現在真的要畢業之時,我又覺得太快畢業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當初的我帶著信主十多年來所建立的信仰框架及內涵進入牧職,經過這4年半的裝備,有些自以為正確的信念原來需要重建,有些自我感覺良好的性格原來需要修剪。正當自己好像開始領略些微怎樣去當牧者的心得時便要畢業,心裡總有不捨和擔心,因為畢業後就要獨立,再沒有老師們隨時的幫助和支持。但牧養神的群羊哪有學得圓滿的一天? 最重要的是在牧職讓我學到幾樣做牧者畢生受用的功課。

首先,我接受的神學教育是為了讓我可以回應這個時代的需要。還記得第一年便上一科〈社會變遷與信仰反思〉,老師介紹不同神學家如何透過反思真理的詮釋去回應他們所處時代的衝擊,令我明白讀神學不是為了建構遙不可及的空中樓閣,而是為了切實地幫助信徒用信仰的原則看世界。所以傳道人不應不問世事,而是要帶領堂會在社會之中為真理發聲。

其次,在學院接受的訓練讓我體會「牧養」與「神學」要並重。2014年的「雨傘運動」令香港變得不再一樣,香港的教會也是如此。不單同學們,連老師們對事件也有不同看法。真實的牧養處境就是如此:不同立場背後都有不同理據,如何在眾多意見中追求更合乎聖經的原則需要「神學」的思辯能力。但就算神學再正確,若沒有堅實的、互信的「牧養」關係,彼此的分歧都不會化解。在這個時代,積極的跨代溝通(牧養)、創造適當的思辯平台(神學)才是出路。

其三,學院的生活讓我明白「團隊」的重要性。神學生涯不是只埋首於聖經與書本之中,我們在做功課之餘,還要合作完成學院部份的總務工作,這是讓同學們學習「彼此服侍」和「分工合作」的地方。還有所有同學都要參與詩班的練習,若只聽自己那部份的歌聲其實真的不動聽,而且當詩班老師逐個音部去練習的時候,其他人只可以坐著等候,有時都覺得沉悶﹔但當最後四個音部一起和唱的時候,那種和諧卻是出乎意料的美妙,讓我體會牧者不要只看自己,要學習與人合作,甚至成人之美,這樣不同人的配合才是教會最美妙的樂章。

最後,學院的老師們讓我看見甚麼是「忠誠事主」,在有限的資源下為回應培訓神國工人的異象,默默地擺上時間和心血栽培一眾同學。那怕再精彩的教學,再精準的釋經都比不起看見老師們「身教」的見證。

願上帝繼續恩領牧職神學院! 願榮耀歸與上帝!